首页 > 读后感 > 最新不朽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不朽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06:54:38

作者:温柔雨 最新不朽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朽读后感篇一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主人公。他有通天下地的神通,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变成苍蝇,蜜蜂,水蛇,老鼠等等。

他大闹天宫时,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能够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在《西游记》的一些故事里,体现了他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在狮驼城时,三个妖怪使用调虎离山计抓走了沙僧,八戒和唐僧,唯独孙悟空逃离了魔掌。三个妖怪中的三魔又献了一计:‘把唐僧关在锦香亭的铁柜里,再让小妖们满城议论唐僧已经被吃了。孙悟空闻得此言,一定会走,到那时候,我们再慢慢吃唐僧。”果然,孙悟空得知师傅被吃了,心中万分悲切,去雷音寺找如来诉苦,又请如来降了妖怪。妖怪被降后,孙悟空又找妖怪还他师父,妖怪只好把铁柜打开,放唐僧出来,孙悟空见师父安然无恙,有说不尽的喜悦。从这个故事,我看到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并懂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道理。

有一次在平顶山莲花洞,师徒四人遇难,孙悟空巧用分身法,偷了妖怪的宝贝,制服了银角大王,后来又与太上老君一道,降服了金角大王,使师父和师兄脱离危险。

不朽读后感篇二

阿涅丝,阿涅丝……我的心底一直在呼唤的一个名字。

这段时期以来,确切地说也许是天性使然,我一直有一种妄想逃离的愿望。与昆德拉《不朽》中的阿涅丝惊人的相似,我也梦想来到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消失在繁尘和喧嚣背后,消失在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无所谓的人……各种各样的面孔背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丰富迷人的面孔变得狰狞和可恶起来,我开始讨厌面孔,因而更加悲切地热爱起大自然。阿涅丝也如此,她酷爱原始森林,幻想着住在靠近森林的小屋子里,一个人孤独地生活。阿涅丝喜欢孤独,她的世俗的生活可谓顺利、美满,然而她的心中始终有个力量:到大自然中去,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这种执着的愿望象海水的暗力,越来越汹涌,终于将她推上难以承受的生命浪尖。

她注定要回到孤独,不是吗?她喜欢舍弃。与妹妹洛拉不同,阿涅丝有一个向上的身体和向下的脑袋,“身体如火焰升腾而起,头却微微下垂,凝视地面,抱着怀疑的态度……”她的人生哲学是做减法,阿涅丝总想让自己消失在别人的视线之外,而洛拉,总是喋喋不休地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加法,以证实自己的存在。洛拉有一副向下的躯体和向上的脑袋,“充满幻想,昂首向天,身体下坠……”

许多人在世上想变得不朽。渴望世俗的不朽使人们产生无数的追逐竞赛。阿涅丝不在乎,就算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又如何,她要的是真实的自我灵魂的不朽。阿涅丝是幸运的,她做出了独居瑞士的决定,她要回巴黎告诉丈夫和女儿这一决定,却很快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在她死亡之即,她面上的微笑透露了一个秘密:她知道自己要死了,她感到快乐,因为她已踏上理想的路,她的灵魂飞越肉体去向真正美丽的不朽境地。

人是如此的相同,又是如此的不同。与淡然的阿涅丝相比,小说中还有一个加法代表者:超时空的贝蒂娜。贝蒂娜也在创造不朽。她耗费了大量心机,想创造世俗的不朽,她千方百计地成为年迈的歌德的情人,并在歌德死后贡献了大量不尽真实的资料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不朽。然而现今看来,她那流传下来的“不朽”和克里斯蒂安娜这根会咬人的大肉肠留给人们的笑料相比较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有阿涅丝的妹妹洛拉,当洛拉和贝尔纳的感情出现一点点问题时,她惊慌了,要以一切手段来证明她对他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用自杀来要挟所有的人。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对于那些把世俗玩弄得无比娴熟的人来说,愿望转化成权利,他们胜利了,他们是人权的斗士,他们能够最快地找到他们的价值。而阿涅丝不会这样做。如果要靠与别人的“斗争”来体现自身的存在,她宁愿不要。对于阿涅丝,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所以她宁可象一片羽毛,轻轻地飘走。

阿涅丝死了,短暂的悲伤很快被忘却。洛拉和阿涅丝的丈夫保罗结了婚,并生活得快乐美满。有些人的幸福注定是要建立在对某个标的物(可能是羡慕的人)的“复制”的基础上。打个比方说,如果洛拉在年青时遇见了未婚的保罗,他们结了婚,也许他们过得并不会太好。洛拉从小就崇拜阿涅丝,从她那个迷人的手势开始,她也学阿涅丝的手势,阿涅丝喜欢戴墨镜,她也戴,以至于阿涅丝放弃了墨镜;阿涅丝有丈夫,但洛拉相信自己更适合他。洛拉在不知不觉间“复制”着姐姐阿涅丝。过度的复制会变成一种抢夺,或者说成为一种侵略。但洛拉喜欢这种复制(侵略),她通过这些行为找到了自我的存在。

可我要说的是阿涅丝的死。阿涅丝的离去(形式上的消亡)是必然。她讨厌这个满是面孔的世界,如果(请不要觉得奇怪和惊讶),如果能够象阿涅丝那样遇上一场车祸,迅速地离开人世,这将是一件多大的喜事!生是上帝赐予的最大的礼物吗?不,死亡才是上帝给于人类的最大的恩赐。上帝对阿涅丝是仁慈的,她消失得如此迅速、及时,仿佛一阵风吹过的涟漪,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不留下一丝痕迹,也不给人多添一点麻烦,甚至还留下一种别样的微笑。至此,阿涅丝的死变得多么美好!阿涅丝的死让我羡慕和向往。

一种淡淡的凄楚。我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却期待着完美的死亡。矛盾吗?其实并不。因为我的内心孤独。有的人的灵魂总是孤独的,不知幸或不幸,我恰是这样的一人。到乡村去,住在小小的院落里,离大自然近一点,瞧瞧这个充满了丑陋的世界,只剩下手里的一捧鲜花可以称得上美丽……这样的暇想萦绕脑中已经很久。所以当我看见阿涅丝,这个坦然地做减法的阿涅丝,我是那么的熟悉,我想叫住她,等等我……等等我。

夜色渐渐地沉了下来,我走到宽大的玻璃窗前,揉揉酸胀的双眼,望向窗外亦幻亦真的俗世景象。我好象看见大片苍绿的原始森林,高大笔直的丛丛林间,一阵阵白茫茫的雾气飘过,忽尔袭来,忽而褪去,好似少女用双手高举着洁白的纱,在林中轻快地穿梭奔跑。那缈缈的雾气(轻纱)片片飞来,又片片飞去。

那是阿涅丝梦寐已久的原始森林。森林中道路分成一条条小路,小路再分成一条条小径。阿涅丝穿着松针和白桦树叶织就的衣裳,只是个背影,看不见面孔,或许根本就没有了面孔。她的手里捧着一束蓝色的勿忘我,这是她在俗世唯一愿意见到的东西。阿涅丝踩着地面厚厚的落叶,越走越远,消失在茫茫的深雾里。

兰波的诗成句地飞来,带着亮光,短暂地隐现后,光影渐渐淡去,而后散作一个个字符,坠落在莽莽森林的草丛里,落叶里,泥土里。

不朽读后感篇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不朽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看了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为“英雄不朽”。一共有四堂课,分别是“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汇集了各个年龄段的嘉宾,通过一个个英雄故事,共同来缅怀这段历史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堂课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1937年12月,日军调集飞机、大炮等一切强大的火力,攻占了南京城。为了彻底摧毁中国人反抗的精神和勇气,日军在这座千年古城进行了一场恐怖血腥的大屠杀。后来这场大屠杀越来越残忍,越来越疯狂。两名日本军官竟相约进行比赛,看谁先杀死一百个中国人。

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耻辱,更是不能从历史书上抹杀的。让我们铭记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作为一名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他们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们为国捐躯,勇于献身。他们的'名字被深深地刻在历史长河中,被刻在人们心里。

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勇敢、团结、自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不朽读后感篇五

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

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欢她的眼泪......她是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

宝钗虽有风情万种,却比不上黛玉一丝忧愁。

我喜欢黛玉的才气。在诗社开办的时候,一首“咏海棠”彻底征服了我。在其他人挥笔写作的时候,黛玉心不在焉的到处玩儿,最后黛玉速写了一首。那诗巧妙的将白海棠比喻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诗增添了一丝忧愁。可“潇湘妃子”没能敌过“蘅芜君”,但是,我相信,这不过是黛玉随意应付的一首诗,假如她好好写,一定不比宝钗差。所以,我喜欢黛玉。

我喜欢她的忧愁。她的忧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也成了黛玉的标志。黛玉葬花、焚诗,或者说,黛玉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带着她独特的忧愁。宝钗虽然漂亮,才貌双全,但她没有多独特的一点。所以,我喜欢黛玉。

可是,黛玉还是含悲而终,这段美好的姻缘也破碎了。贾府也由盛到衰,什么“金玉良缘”,在黛玉眼中,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在宝玉眼中,黛玉是好妹妹;在宝钗眼中,黛玉是普通人;在我眼中,黛玉的一切,都已化作一缕忧愁的轻烟,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