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秘知识 >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大全7篇)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大全7篇)

时间:2023-10-05 23:20:02

作者:影墨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大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随文出现的.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愿意口头造句,并分角色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又是辛苦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的辛苦,知道劳动的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文中小动物贴图。

2、头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一读

1、读对话。

2、师范读全文。

3、小组分角色读。

4、指名演示分角色读。

三、议一议

a)小母鸡端着白米饭是怎么样的神情?为什么会这样?

b)小鸭为什么低下头?小猫为什么羞红了脸?这说明了什么?

c)小猪看着白米饭是什么神情?心里想什么?它跟小母鸡说了什么?

四、演一演

说一说。

演一演。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二

《松坊溪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紧扣题眼“松坊溪的冬天”,着力描绘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象。松坊溪最迷人的是雪景,写下雪,作者连用三个贴切的比喻,说明雪花之白,之美。山上的松树林、枫树、野柿树的枝干上披着白雪,远山、石桥、溪石和整个山村都披着白雪,真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与此同时,作者在写到了一群群游动着的鱼儿时,这静中有动的写法,显示出即使是寒冬,松坊溪仍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在冬天的众多特点中,我最难忘的要数冬天的雪。冬天的雪是淘气的,也是一位伟大的奉献家。它走过万水千山,跨越大江南北,凡是它路过的地方,都被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但它并不满意,继续向前走着。

它,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嬉戏;也让庄稼们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免遭害虫的侵扰,冬天的雪也是美丽的。它为大家带来了许多快乐,也把大地重新装扮了一番。看,整个大地都是银色的,还有雪花从天上慢慢地飘下来,飘到地上,就与大地融为一体了。冬天的雪,把小溪、河流都冻住了。晶莹剔透,洁白无暇的冰层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好像在等待,等待春的到来,好活动活动僵硬的身子。

冬天的雪也是让人激动的。冬天的雪伴随着人们听着新一年的钟声敲响;聆听着新一年的新气象;看着新一年的新事物;感受着新一年的新空气,冬天的雪是最美好的。它让人们更加快乐,也迎接了春的第一个小苗破土而出,迎接了春的第一场雷雨。每当这时,它总会满足地离开,默默地化作水去滋润干燥的土地。冬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冬天,更是孕育春的摇篮。

《松坊溪的冬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理念: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 三个儿子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识记字形,规范生字的书写。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大家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识记字形,规范生字书写;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前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风车转盘,录音机,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学习本课激趣)

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

2、出示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设疑:明明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一个儿子呢?

4、揭题:23 三个儿子(齐读课题,指导轻声)

二、初读感知感受情趣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给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空间、时间。

2、趣味检查识字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语做成苹果状)

我会读

嗓子晃荡胳膊停下

拎着水桶沉甸甸

既聪明又有力气

1)同桌互读(抢摘苹果)

2)个别展示读(我能行)

3)指导难读的字,以沉甸甸一词为例。举例abb式词语。

4)单个生字认读,设计大风车游戏。

3、指导写字:胳膊重点是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同桌反馈)

三、创设氛围情动你我

1、课中操,(进入情境,创设氛围,引出重点句)

2、引读重点句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四、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分层朗读

1)指导学生试读,交流情感。你感受到什么?

2)谈自己的妈妈。(说说是怎么累怎么辛苦)体会真情

3)感情朗读,读出对妈妈的感情。

2、升华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妈妈夸儿子的话。

1、一个妈妈说:我的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2)儿子在妈妈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

3)指导理解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小结:妈妈心目中的儿子:聪明能干(板书)

5)领悟升华

聪指导看字形。听师范读拎水的句子,

a、让学生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什么?(妈妈喘气声,水晃荡声等)

b、让学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妈妈流汗,弯着腰很累的样子)

c、让学生用心体会用口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再一次体会妈妈的累)全体深情朗读表演读

3)如果你看到了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联系实际发散、创造)

四、再读课文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三个儿子中谁做得最好?

2、小组交流反馈据学生回答板书:孝顺

3、重新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4、理解老爷爷的意思。

五、拓展延伸情满课堂

1、优化板书,回归整体。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课件: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课件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四)、小结:读读、议议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知己”的来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背景介绍: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讲析课文,统译全文。

4、归纳文言知识,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一)学习课文第1段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2、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三)学习课文第3段。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6、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四)深层探究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六、归纳写作特点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外拓展

--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七、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李晓敏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l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五)、小结:读读、议议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六

溪石上: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预习下一课。

(选学课文)《松坊溪的冬天》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手指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内容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