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最新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大全10篇)

最新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4 07:27:59

作者:JQ文豪 最新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大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好的观后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一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电影,历经十几年的时光却始终闪烁着无尽的魅力。想念电影最后那片蔚蓝的海面,平静而辽阔,亦如安迪的内心。片中那些黑色压抑的画面最后都消融于无垠的海域里,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心里的梦想和希望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化为写在笑容里的完美现实。影片传递给人的是一种近乎倔强的对希望和自由的坚持,经得起时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细看电影,你会发现电影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肖申克,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监狱,一个原本用来让人改过自新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囚犯无论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都得报告,最终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下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长久的习惯在这里演化成可怕的悲剧,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磨蚀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没有希望、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仿佛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已经消亡殆尽。正如瑞德所说:“刚进入监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显然,在这部电影里,监狱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布,一个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七旬老人。对他而言,管理监狱里那个狭小的图书馆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这里,他可以凭借自己受到过的教育赢得一点点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己获得了假释,恐惧开始占据他早已干枯的心灵。半个世纪的铁窗生涯将他对自由的渴望冲刷的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躯壳和束缚了的灵魂。像笼中的鸟儿被关的太久之后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一样,老布已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淘汰了。

事实上,老布也曾尝试着融入社会,可是五十年的距离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老去的躯体连同老去的心最终一起结束在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留下的仅是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写完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后从容地结束了生命。在他看来,那些字让他的死有了些许的尊严和价值。

老布的悲剧让人心痛,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悲剧。面对巨大的就业的压力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不正像老布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存在强烈的恐惧感吗?电影里,瑞德认为老布的悲剧是因为体制化,并觉得自己,甚至是整个监狱,都正在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那么从现实来看,一些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悲剧。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太久,进入社会后,像老布一样,因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经历挫折之后,就不堪重负而了断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同的是,老布是因为太老而无能为力,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领悟生命的价值就因为太脆弱而过早地埋葬了自己。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应对这样的压力,寻获属于心灵的自由呢?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是如何进行这样的一场心灵救赎。

安迪本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银行家,可是一夜之间他被控告杀害妻子和情夫而锒铛入狱。事实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杀人凶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时候生活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安迪最终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进入了肖申克的高墙之内。这里等待他的除了严酷的管理体制,还有来自“三姐妹”的肉体折磨。遇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却例外。安迪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冷静、勇敢、顽强、从不放弃用智慧来进行反抗,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缺乏的。面对困难,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总是过于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面对。

当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认为安迪快被体制化压垮的时候,安迪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爬过500码的充斥着恶臭的管道后寻获了属于他的自由。事实上,安迪始终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墙垒起的监狱。正如他所说的:莫扎特的音乐在我的心里,谁也夺不走。是的,谁也夺不走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的希望,心灵的自由能够带来生命的奇迹。6年,每周一封信,最终令50年不曾改变的图书馆开始有了改变。他改为每周写两封信,这样的坚持使得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20年的时间,一把石锤,坚韧的毅力,最后缔造出一条瑞德认为要600年才能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现实中,我们内心的希望往往被轻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里。我们惧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对梦想和希望的追求不够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灵才容易被束缚,甚至脆弱到不堪一击。因此,很多人才惧怕走出学校来到社会。倘若我们能像安迪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来看待问题、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用执着来战胜挫折,那些希望和梦想也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当然,安迪的成功远不止因为这些。过人的才华使得他在监狱里也能绽放光芒,但这并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监狱享有对书籍的管理权;而瑞德则能够帮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都有点沉醉于这一点权利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安迪在监狱的地位显然还要高的'多,但他始终明白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够真切地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并不因暂时的成功而停滞不前。

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因在学校里担任了某个职务而沾沾自喜,自视甚高。暂时的满足感阻碍了他们对生活的进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会中,这种潜在的骄傲情绪让他们屡屡受挫,压抑和失望随之占据心灵,也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事实上,我们生命的价值最终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理性地对待自己学校里表现,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

安迪在监狱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赎。入狱前,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没有朋友,甚至,连自己深爱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狱中,他收获了瑞德的友情,同时也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沟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试图让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狱友们的心中,救赎他们的心灵。初春的早晨,狱友们能够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一样,坐在暖暖的阳光下享受着安迪争取到的冰啤酒。这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再一次回到了狱友们的心头,那么真切、那么美好。安迪私自在狱警的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再次给狱友们带来哪怕是一瞬间的自由的感觉。音乐里的激情刺激着狱友们原本干涸的心灵。而图书馆的落成,更让狱友们见证了希望是能够在不懈的坚持下带来成功的。自然,对自由的希望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无论何时,友谊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人,始终需要交流和沟通。珍贵的友谊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也能帮助我们获得社会认同感,加强我们对生活的信心。而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正在向他人传递开来,自己的价值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尊严,并不是自己刻个字就能获得的,而是存在于大家对你的认同感中。

如何获得心灵的救赎,寻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我想电影已向我们给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会和体制化其实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无法克制的恐惧和对生命价值的轻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获得救赎的地方。电影却坚定地告诉我们: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在挫折和压力下一点一点争取来的。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二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伟大的片子,它意蕴丰富,内涵深刻……(以下省略废话1000字)但在看完以后,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单词:体制化。

体制化是什么?借用瑞德的说法:“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周同学(我一同学)概括得很对:体制化是我们对某一环境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大致是这个意思)。但是我想说:这不是体制化的本质,这只是它的表现。我认为,体制化的本质在于消灭人的能力,将人变为一个器物。

何以见得?老布出狱后的自杀,其原因是认为自己丧失了价值,处于茫然中无法自拔;而瑞德在出狱后也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他们的这些行为的根本来源在于:他们丧失了能力。他们丧失了工作的能力,丧失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丧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丧失了融入社会的能力。是监狱的生活使他们的能力丧失。监狱的基本属性是限制,基本目的是防止内部犯人危害社会。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必须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练习。而在监狱限制的属性下,个人的行动是受限的,由此导致了个人能力的温习、更新也是受限的。

在监狱这个相对稳定固定而不流通的环境下,犯人无法习得新的能力,同时旧的能力得不到温习,他们的能力就丧失了。在能力丧失的同时,犯人们也履行着监狱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便习得了某一特定的、实用(这里的实用并非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实用,而是作为一个器物,直接改造世界的实用)的能力。长久的消失与习得的并行之下,他们便慢慢地变成了体制的一颗钉子。他们作为人的价值、能力和特征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作为工具的存在。这就是体制化。

回到周同学的论述:体制化是由不接受某个环境到接受的过程。我们不愿意接受某个环境,是因为那个环境限制了我们本身技能的发展、温习与习得。当我们不幸入狱,完成上一段我所说的过程的时候,我们作为一颗没有其它用处的钉子,已经没有脱离于该集体而存在的能力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同时思维方式也受了这种“被限制”现状的影响:我们不认为我们以前干的那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越疯人院》(参见我关于此片的影评)(我阅片真丰富啊!)。里面的“病人”同样也是被体制化了的。当有人逃出了医院的时候,他们欢呼,可是他们不走。这是被体制化的典型表现。而《飞越疯人院》中男主角的死亡,恰好是对体制化最伟大的反抗。这两部电影在呼应中完成了对方的不朽。

同时,体制化使得监狱有自我维护的能力。先被体制化的影响后来人;如此一直周而复始。而已经受体制化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应当是一颗钉子,加之他们丧失了脱离体制的能力,他们便被困在监狱里。这就是监狱的力量来源。

那么,体制化又与希望有什么关系呢?希望,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它使得人类有了反抗自然、改变自然的勇气。它代表了人身上那些高尚的品格,是人的特征。在无限的体制化中(见后文),是希望保留了人类尊严能力生命的火种。人作为人而非工具的能力就被保留。如果没有希望,安迪就不会如此地渴望自由,他就不会做出努力。赞颂希望!

那么,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除了简单地论述体制化与自由之外还说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把整个故事的发生环境改一下,改成:一个死气沉沉的国企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地方,我们就可以发现:肖申克监狱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是全部集体的一个缩影。在不同的集体内,我们都受到了不同的体制化。这就是本片的现实意义:保持独立,保持希望,不受别人的归化(制度化实际上是集体对个人规划的一种方式,通过制度化,塑造个人的人格状态,进而达到向内维护集体,向外保持排外的目的)。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想到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现在社会的部分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详尽的分工。在一个岗位里,我们都有固定的工作。我们就像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或者更明白一点来讲:我们就像是一台机器,一个办公室就像是一座工厂。我们身上更大的意义就在于维护集体、成为体制的一颗钉子。这是本片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肖申克,伟大的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三

一个蒙冤的人,一颗不屈的心,一个通向自由的洞,一片海阔天空。

在94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肖申克的救赎》败给了《阿甘正传》,但伟大电影所传递的精神是永不可磨灭的,如果说《阿甘》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国家梦,那么《救赎》则是一条曲折的自由之路。

电影主人公安迪因莫须有的谋杀罪而被判无期,他在狱中结识了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的瑞德,心怀希望的安迪一边帮忙改善监狱里沉闷麻木的氛围,一边用小鹤嘴锄挖洞,二十年如一日终得自由,和获释的老友瑞德重逢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人生多变幻,命途多坎坷,在影片中监狱里的灰暗色调和残酷规章制度中透出的希望之光则更能直射人心,正如安迪在留给瑞德的纸条上所写的一样: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永不消逝的。

一个人不论在处境多么糟糕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别丢掉了希望,哪怕心灵承受着重压,也要让希望在胸口搏动,希望不灭,未来仍然可见。安迪的狱室里有一本藏鹤嘴锄的《圣经》和三张用来遮住洞的女星海报,书的第一页上写着“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这代表着安迪心中对自由的向往;而海报上玛丽莲·梦露的微笑背后,则是一条耗时二十年成就的自由之路,诸多小细节都展现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希望”。

心怀希望的人常有伟大力量,能抛开岁月伤痛,抛开鄙夷眼光,不卑不亢、一往无前地直达心中彼岸。希望是种种美好事物的开端,试想安迪若不试着用小锄触及那面墙,他便不会发现连散落在地上的碎泥里,都满是自由的味道,也更不会拥有一片宽广的碧海蓝天。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当安迪在狱中放起歌剧唱片,那些被命令禁锢着的人们抬头注视着老旧的广播喇叭,一颗颗沉沦已久的心灵,在这一刻都挣脱枷锁飞向深邃天空。要让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希望的确并非易事,但看看当下,我们正活在一个榜样层出不穷的年代,周围总有美好事物在感染你我,就如同在黑暗中举起火把总能照亮身边人们的脸庞,希望就像火光,照亮的是一群人,温暖许多颗心,只要愿意,我们随时都能选择做一个以希望为人生信条的精神传递者去温暖更多的人。

当电影镜头定格在海洋与沙滩的交接处,眼里一片蔚蓝,心也随着波涛自由荡漾。不怕此时此刻的一无所有,只要心中常怀希望,失去的会在将来重逢,更美好的都在不远处默默守候。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四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误认为是杀害其妻子与情人的凶手,而被冤入狱,最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越狱,获得自由之身的故事。

安迪入狱后,结识了黑人瑞德,瑞德告诉安迪: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瑞德的这段话无疑是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可是安迪却并不这样认为,希望从来不会破灭,他们可以关住人身自由,而内心的自由与希望是他们所触摸不到的。

在狱中,因他学过金融管理,最终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身边的狱友们能喝到冰啤,为狱卒逃税,最后为狱警洗黑钱。直到后面又送进一批犯人,其中一个犯人告诉他谋杀他妻子与情人是另一个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狱警,换来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讯和他被关二个月的禁闭。狱警为了他能继续洗黑钱而选择把他永远的留在牢中,最终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时间用小铁槌凿开了美女图后的墙壁,爬过了500米的臭水沟,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看着安迪拥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为他寻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记得前面老布获得假释后,因习惯不了监狱之外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无疑让我们看到在心灵受到束缚后而躯体回到生活中却习惯不了自由,精神与希望破灭后,人将走到尽头。

还有在瑞德获得假释前,狱警们问他的一句话:你是否改过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到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垂老之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五

在自由面前,坐了50年牢的老布选择了自杀;在自由面前,坐了40年牢的瑞德变得心灰意懒;在自由面前,坐了20年牢的安迪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监狱生活之后,不可思议的逃离了这个地方。

安迪的成功出逃成了整个肖申克的救赎。从他的第一次为了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从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之后用监狱的广播室给所有的人们播放意大利音乐,从他每周一封信去为整个监狱争取几本图书馆退化的旧书,从他把一间破烂的小房间改造成一个硕大的图书馆,从他开始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们一种救赎的感知。

而这一切,归属于希望。因为安迪对未来抱着不灭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六

很有名的电影,但今日才完整看完名副其实。此处不去冗长地谈论情节,简单地说说两个很有触动的点吧。

体制化

什么是体制化?

一开始你会恨,慢慢地会习惯,最后离不开的某种实物,亦或是思维、精神。对于老布来说,肖申克监狱困了他大半生,也许他最初想要逃离,满怀憎恨,但时光像机器一样不断推进时,他也许会发现他早已就适应了这种常规化的生活。他在这片监狱的天空下,有自己的职责(负责看管书),有自己的小爱好(养一只鸟),他有意义地存活并存在着,在这里他的心是安定的。以至于当得知自己被假释后,竟将尖刀抵上朋友的脖颈,只为留在旁人避之不及的监狱中。可悲的是,正如他自己所料,来到提前安排好的岗位中,他艰难地喘息着,时刻被恐惧的心理所支配并深受折磨。那个世界早已与往年不同,而自己也早已不是曾经的自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恐怕还带着在监狱中长期养成的习惯和思维。这个世界他已无法停留了,太多无形的东西辖制着他,最终只留下零碎的几个文字,便简单地去了。

体制化的浓云始终笼罩着老布,他意识到了,却挥散不去,经年累月地被压抑后,他也便慢慢沉寂,在一片阴影之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之地,却从未想过,当他哪天被推着走出这片狭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地时,外界的光亮是那么明亮,却不温暖,反而带着冷意,尖楞楞地将你刺伤。

得找点事做

肖申克监狱中的人好像都明白这个道理。是啊,当你忙碌到爆炸时,你会想要偷懒,感叹一句无事就是幸福。但真当你优哉游哉,无所事事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原来自己没有价值地存活着,仅此而已。得找点事做,生活才有趣,才会变得充实,我们才会从一个个简单的物质存在符号丰满成有生命的精神体。

安迪在狱中19年,谁能想到他能用一把小小的凿石斧挖出通往自由的暗道?他是为自己找了很多事:磨石头、扩建图书馆、帮助计算税务、教青年学习狱中的生活竟也忙碌、充实起来。安迪是一位银行家,即便在狱中他也实践并彰显着自己的价值,他是绝对有意义的存在。而他也在这些繁琐却有益的事情中,也避免自己被体制化,多么聪明的做法。

现在的我们应该像安迪学习得找点事做。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七

整部电影看完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安迪为在监狱扩展图书馆而做出的努力和最后的逃亡。安迪,一个在银行中工作的人,自然满腹经书,学富五车。他精通所有政治、经济,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数学天才,只要是关于经济的,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也因为这样,他得到了监狱长的重用,目的是洗黑钱,他自然而然的成了监狱中的名人。

一次他被调到了图书馆工作,他对同狱的说他要要钱去扩展图书馆,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每周一封信写给政府,日复一日,他的.信只有寄出去,却没有寄回来的,一年过去了,仍是这样,但他并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的写,又过了一年,他的努力有了小小的成果,他开始每周写两封信。他惊人的坚持不懈使我难以相信。19年的牢狱让他难以忍受,他要离开这鬼地方,他从他挖的19年的通道早逃走了,又穿越了下水道,那恶臭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而且还是长距离……安迪的忍耐力可真难想象,挖了19年的通道,写了三年的信。这种毅力实在令我佩服,我应像他一样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为达目标坚持不懈。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八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折磨。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次精彩的对话,当安迪说出“希望”这个字眼时候,瑞得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这是对困于肖申克的一种提醒,因为他们已经是被制度化了。什么是制度化?又是瑞得来解释: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制度化。那个在肖申克当了50年的图书管理员,当得知自己被假释时,却是要将与他告别的人杀死以继续留在这里,最终上吊,这就是制度化的悲哀。

老师从刚毕业踏上讲台,可以说就是被制度化的,换一个词说就是被格式化了。慢慢被消掉自己的棱角,慢慢适应着制度,慢慢习惯,一眼望去,有多少张麻木而绝望的脸在校园里耕耘,那么刺眼而又无动于衷,你是否已然处于“沉睡”状态。唤醒你内心的,那个叫做希望的东西呢?希望总是要付诸于行动中的,否则是空谈。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一张大海报,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安迪管理图书馆,要改变现状,每周一封写信,终于有回应,然后每周两封,终于有州政府支持,得到稳妥支金;他用一把小锤子,一张海报,用了20年的时光,给自己叩开走出肖申克,通往自由的路,他赢得了自由。

教师在成长行动中还需要考虑的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凡事都不可蛮干,这是真理。安迪的行动无不充满着策略性,随身带500美元去申肖克,为自己购置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海报和铁锤,冷静地用专业分析逃税帮工友讨啤酒,渐渐成为狱警的会计师,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成为诺顿的洗钱的助手后,虚构人物转账,继而在越狱后扳倒了他。

作为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上,永远都不能带有功力性质的。你要做的是教好孩子,努力让她们快乐学习,快乐地拿到好成绩,这才是你的目标。

让我们救赎自己,快快逃出“肖申克”吧!不要让自己格式化在自己的囚笼里。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九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安迪在逆境中生存成长又重获自由的故事。

就像影片说的第一晚是很难熬的`,周围什么都没有,除了自己,而典狱长说:“身体交给我,把思想交给上帝。”瑞德看上去高高瘦瘦又有点羸弱的被冤入狱的安迪,看上去就是那么冷静,没有吵没有闹,没有怨天尤人。安安静静一个月后他才开口与人交流,高金购买一把别人认为需要六百年才可以打通隧道的小工具。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篇十

又是语文老师极力推荐看的电影。监狱里的生活好像另一个国度似的,一包烟就可以办成好多事,不需要货币。同样也说明了没有贿赂,好像只能默默无闻。有才华的人就是不一般,到哪里都锋芒毕露。只是监狱里为什么总是打架,难道这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坐50年监狱的人突然获得假释,原来是那么痛苦?由开始恨围墙到适应到不舍得。世界在巨大的忙碌之中,确实难以适应,只有穿着体面的离开。“老布到此一游”幽默的伤感。音乐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安迪选择抛洞找出口。五百个足球场那么远的.臭水,他都受的了,服了。有希望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