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 > 初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精选15篇)

初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4-04-07 18:45:07

作者:HT书生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初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0xx年-20xx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20xx年-20xx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2.彻底理解题意。

一、情境引入。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三、练习。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五、作业。

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探究: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2017年-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1.建立方程模型。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内容: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

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一、精心选一选!一定能选对!(每小题3分,共30分)。

(a)(b)(c)(d)。

2.方程组解的个数有().

(a)一个(b)2个(c)3个(d)4个。

3.若方程组的解是,那么、的值是().

(a)(b)(c)(d)。

4.若、满足,则的值等于().

(a)-1(b)1(c)-2(d)2。

(a)(b)(c)(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方程的解、为自然数的有无数对。

7.在等式中,当时,,当时,,则这个等式是().

(a)(b)(c)(d)。

(a)(b)(c)(d)。

9.(20宁夏)买甲、乙两种纯净水共用250元,其中甲种水每桶8元,乙种水每桶6元,乙种水的`桶数是甲种水的桶数的75%,设买甲种水x桶,乙种水y桶,则所列方程组中正确的是()。

(a)(b)(c)(d)。

10.(年福建福州)如图,射线oc的端点o在直线ab上,1的度数比2的度数的2倍多10,则可列正确的方程组为().

(a)(b)(c)(d)。

二、耐心填一填!一定能填对!(每小题3分,共30分)。

11.已知方程,用含的式子表示的式子是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的式子是___________.

12.已知是方程的一个解,那么__________.

13.已知,,则________.

14.若同时满足方程和方程,则_________.

16.(2005年江苏盐城)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为,则这个方程可以是_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个)。

17.已知方程组与的解相同,那么_______.

18.若,都是方程的解,则______,________.

19.(山东潍坊)蔬菜种植专业户王先生要办一个小型蔬菜加工厂,分别向银行申请甲、乙两种贷款,共13万元,王先生每年须付利息6075元,已知甲种贷款的年利率为6%,乙种贷款的年利率为3.5%,则甲、乙两种贷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0.(2005年南宁)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求出每支网球拍的单价为。

元,每支乒乓球拍的单价为元.

200元160元。

三、用心想一想!一定能做对!(共60分)。

21.(本小题8分)(2005年江苏苏州)解方程组:

26.(本小题12分)(,黄冈)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三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每台6000元,b型每台4000元,c型每台2500元.我市东坡中学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该校选择,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1~10daaacdbcbb。

二、11.,;12.0;13.-42;14.4;15.加减消元,;16.等;17.1.5;18.2,1;19.6.1万元,6.9万元;20.80,20.

三、

21.;22.;23.;24.54人挖土,18人运土;。

25.解:设这种矿泉水在甲、乙两处每桶的价格分别为元,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为.

所以到甲供水点购买便宜一些.

26.解:设从该电脑公司购进a型电脑x台,购进b型电脑y台,购进c型电脑z台.则可分以下三种情况考虑:

(1)只购进a型电脑和b型电脑,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得不合题意,应该舍去;。

(2)只购进a型电脑和c型电脑,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得。

(3)只购进b型电脑和c型电脑,依题意可列方程组。

解得。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

2.一般来说,有几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几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

(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量

(2)同类量的单位要()

(3)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

3.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要注意检验和作答,检验不仅要求所得的解是否( ),更重要的是要检验所求得的结果是否( )

4.一个笼中装有鸡兔若干只,从上面看共42个头,从下面看共有132只脚,则鸡有( ),兔有( )

新课探究

看一看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

(2)()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和ykg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 )和( ),饲料员李大叔估计每天母牛需用饲料18—20千克,每只小牛一天需用7到8千克与计算()出入。(“有”或“没有”)

练一练:

小结

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3、学会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甲乙两人的年收入之比为4:3,支出之比为8:5,一年间两人各存了5000元(两人剩余的钱都存入了银行),则甲乙两人的年收入分别为()元和()元。

2.在一堆球中,篮球与排球之比为赞助单位又送来篮球队10个排球10个,这时篮球与排球的数量之比为27:40,则原有篮球()个,排球()个。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017年-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2017年-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2.彻底理解题意。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2.p38练习第1题。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结合例题,总结出利用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变形、画图、标交点、得结论。利用足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画图象解方程组,学生标交点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为此,提出了怎样才确保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出是由图象得到交点坐标,得到方程组的解的,学生讨论的结果还是让我们满意的,不但由交点画垂线,在数轴上标出交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而且把交点坐标在图上写出来,做到双保险。

利用函数的图象复习了上一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理解的人数更多了,在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认识和理解,确实效果会更好些,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函数的增减性理解须从交点出发向左或者向右变化来理解。

要动员学生议论或争论起来,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个别辅导时,有同学在我的办公桌前进行争执,我看到了学生因相互的讨论而掌握,学生自己能够真正动起来,这是最好的,我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努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发现的问题: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点类似,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愤涣散,效率不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或“百鸡百钱”问题作为引入。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反思: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手段,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先让学生用代入法求解,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之后,通过两个例题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个别同学在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植物每公顷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奖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每公顷需劳动力每公顷需投入奖金。

水稻4人1万元。

棉花8人1万元。

蔬菜5人2万元。

问题:题中有几个已知量?题中求什么?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本章中,学生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等,能熟练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已初步具备了用方程组刻画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基础,能正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寻求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具备了继续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编题活动,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些规律、特点和方法,具备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部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后,紧接着学习的有关数字问题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字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相等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借助图表分析问题,感受化归思想。

4.让学生体验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生会用图表分析数字问题。难点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设间接未知数转化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flah播放器;若flash不能播放,请按绝对路径重新插入后播放。

本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新课讲解;第三环节:练习提高;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学习反思;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个位数字是y,则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x+y.

2.一个三位数,若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

3.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若在这两位数中间加一个0,得到一个三位数,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为:100a+b.

4.a为两位数,b是一个三位数,若把a放在b的左边得到一个五位数,则这个五位数可表示为:

1000a+b.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实际效果:提问学生,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经过知识的回顾,学生基本能熟练地用代数式表示有关数字问题。

动画,情景展示。

12:00是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7;。

13:00十位与个位数字与12:00所看到的正好颠倒了;

14:00比12:00时看到的两位数中间多了个0.

小明和小华在一起玩数字游戏,他们每人取了一张数字卡片,拼成了一个两位数。小明说:“哇!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恰好是9.”他们又把这两张卡片对调,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小华说:“这个两位数恰好也比原来的两位数大9.”

那么,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他们取出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几?

(2)第一次,他们拼出的两位数是多少?

(3)第二次,他们拼成的两位数又是多少呢?请你好好动动脑筋哟!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

1、本节课是一堂概念课,设计时按照“实例研究、初步体会―类比分析,把握实质――归纳概括,形成定义――应用提高,发展能力”的思路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需要”而学习新知识,逐步渗透应用意识。

2、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意义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方程中“元”与“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易于理清一元一次方程组有关概念的学习扫清障碍。

3、分层递进,循环上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由低到高,逐步提升,题目设计从单一知识点的直接用,逐渐对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给学生设置必要的'台阶,使其一步步向前,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4、教师始终把自己放策划者,引志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位置,注重学法指导,把学生推向前台,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穿梭于课堂,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收获自信,使其德智双赢。

文档为doc格式。